台灣奇蹟思想起–工研院的小故事:倪其良分享工研院的小故事

台灣如何做青創世代的連結,與跟美國創新業界合作?他是工研院最早前往RCA受訓的科技尖兵之一,不僅學成後將技術帶回台灣,日後更成為台灣電子產業叱吒風雲的重要人物。在青創時代強攻5G頂尖的領域裡,他扮演了設計先鋒者的角色,目前則擔任工研院院友會、產業及研究發展促進委員會的委員——他就是工業設計大廠「精聯電子」副總經理,倪其良。

 

倪其良副總經理在1976年加入工研院,1982年離開前往美國,而後在UCLA拿到電機博士,當時因為有了太太和兩個孩子,就一邊念書,一邊在TRW(Thompson Ramo Wooldridge,湯普森·拉莫·伍爾德里奇,主要於航天、電子、汽車等領域開展業務)工作;2002年,TRW被美國大軍火商「諾斯洛普·格魯門」併購,因此畢業後,沒有回到TRW,而是加入AT&T Bell Lab貝爾實驗室,十年後離開。當時,網路正開始萌芽,倪其良副總經理認為這是一個機會,又到紐約幾個新創公司去嘗試,所以他有許多機會走到垂直整合方式的廠商,就像雅虎的股票市場;後來倪其良副總經理搬到加州,轉為執行網路銀行的相關工作。

 

「2000年,很多美國銀行開始轉成網路銀行,所以我就開始做這一塊,然後再到灣區各種不同的star up去做,當然就是經歷好幾個公司,當時是想做垂直的網路應用。」倪其良副總經理回憶,當時他看見Facebook、Google等都還是小公司,可說是見證了美國大企業的崛起與發展,也瞭解美國的商業模式其實和台灣不同。

 

「美國通常是長期有一個金主在支持,把所有用戶拉進來以後,才開始做廣告,才帶來了營業額。但是,這種模式不太適合台灣。」倪其良副總經理指出,當時就台灣的觀念,他認為應該還無法落實美國的商業模式,於是開始進行垂直整合的工作。「譬如CRAM,就是customer relation management,也就是客戶關係的維護,這樣的系統適用於各行各業。如果牙醫診所買下來之後,可以用來提醒患者回診。」這讓倪其良副總經理發現生態系很重要,瞭解了整個業界的生態系,讓上下各方面有效率地相互合作,才能把產品或服務推展出去。

 

倪其良副總經理認為,台灣廠商應該把握住機會,結合硬體的強項,舉凡IC、模組等,再加上AI等軟體,集中精神全力研發,就像大立光那樣創造另一個層級的高CP值產品。「整個生態系怎麼建立?可能要結合一個大的公司,做一個新產品出來,但還是要跟產、學、研互動合作。」倪其良副總經理指出,要領先其他企業、與世界級的廠商競爭,就必須讓技術有獨特性。台灣的中小企業雖然有活力,但小廠必須依附中、大型廠才能夠生存,若要技術突破,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這就是他目前正在努力的方向。

 

展望未來,期待台灣持續整合各項領域的技術趨勢,提升產業競爭力,發現更多應用的機會與商機,為台灣產業創造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