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與澄洋環境顧問2020年共同規劃廢棄漁具調查,邀請志工擔任公民科學家,紀錄東海岸之廢棄漁具,並於東部14處漁港進行漁民訪談,製作出國內第一本廢棄漁具圖鑑《東海岸漁業廢棄物圖鑑》。

收錄在全臺第一本廢棄漁具圖鑑《東海岸漁業廢棄物圖鑑》中的「底刺網綠浮子」。(照片提供: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此圖鑑蒐集了宜蘭縣、花蓮縣,與臺東縣的廢棄漁具照片,包括:日本牡蠣養殖管、蟹籠、底刺網綠浮子、刺網牛舌浮子、刺網發泡浮子、刺網浙江浮子、拖網、岸釣水球釣組、越南延繩釣浮具、定置漁場或箱網養殖網具等共十種漁具,其中有四種為搭配不同浮子的刺網。

印有「浙江」兩字的藍色紡錘型硬質塑膠浮球,常混雜刺網糾結成團或單獨出現,研究顯示表面有鉛、鎘等重金屬釋出。(照片提供: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這些廢棄漁具若棄置於海洋中,將產生諸多問題。首先,各種海洋生物更有可能因為廢棄漁網、刺網纏繞受傷、死亡。第二,廢棄漁具可能勾住各種垃圾,又在日曬與海水侵蝕下變質。第三,刺網上的浮子可能會滲出鉛、鎘等重金屬物質。另外,廢棄漁網也可能會纏住船隻螺旋槳或船舵、堵塞進水口,造成航行危險。

廢棄漁網仍會捕捉海中生物,故稱幽靈漁網(ghost net),此照片為海龜被廢棄的漁網纏繞。(公眾領域照片)

目前台灣針對漁具的管理,可以分成三個部分:標示、通報與回收。在標示方面,漁業署於2020年9月預告了《刺網漁業漁具標示措施》,規定沿近海漁民使用刺網漁具必須在刺網的浮球及浮子上清楚標示漁船統一編號,及將於2021年7月正式上路。7月開始若未進行標示,海巡署可拒以絕漁民出海,並移送漁業署開罰,罰緩3萬到15萬元。

《刺網漁業漁具標示措施》規定沿近海漁民使用刺網漁具須清楚標示漁船統一編號,可以書寫、噴漆、烙刻或標籤等方式,在刺網的浮球及浮子上清楚標示,且字體高於3公分。(節目自行繪製)

至於通報,如果漁民的刺網在海上損壞,無法收回,應迅速通報地方政府主管機關;地方政府受理通報之後,須於漁業管理資訊系統進行登錄。2022年1月開始,若未通報被查獲,將對漁船船主裁罰3萬到15萬元。

海底廢棄漁網極難處理,需請多位潛水員合作清除,此照片為潛水員將廢漁網綁上浮力帶。(照片提供: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護署)

針對漁網回收作業,廢棄漁網應集中在漁港裡面的廢漁網回收區;如果漁港裡面沒有設置回收區,可採取採定期或定量方式,聯繫回收商回收,回收之後,可再製為塑膠二次料。

在龜山島清除的大型廢魚網。(照片提供: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護署)

《東海岸漁業廢棄物圖鑑》是如何進行調查與資料彙整?究竟為什麼會有廢棄漁網的產生?又會造成哪些生態、環境或是安全上的問題?本集節目專訪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東良,帶您來思考漁具的管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