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暨珍愛藻礁公投發起團體,率領民眾走上凱道,為桃園大潭藻礁請命,希望總統蔡英文兌現2013年「藻礁永存」的承諾。「搶救藻礁公投」已完成第一階段連署送件,9月17日完成聽證程序,後續由審議會進行審議。

為何有此爭議?這是因為政府推動「減煤增氣」能源政策,台電桃園大潭電廠計畫在2022年新增三座燃氣機組,中油在電廠外海新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簡稱「三接」)。但因接收站緊鄰桃園大潭藻礁,其中包含一級保育類「柴山多杯孔珊瑚」,而三接在2018年在時任行政院長賴清德之指示下以「觀塘換深澳」通過環評,引來各界強烈批評。

其實桃園藻礁生態系在最近數十年間,承受許多傷害。首先是工業廢水污染。桃園沿海從北至南有著海湖坑口工業區、大園工業區、觀音工業區、桃科工業區、環科工業區、大潭特定工業區,雖然近年環保意識提升,但是以往工廠埋暗管偷排的違法事件仍未根除,含強酸、強鹼、重金屬之工業廢水直接流入海洋;其中強酸會溶解藻礁礁體,傷害尤甚。觀音工業區放流口的樹林溪河口藻礁,除了偶而有隨潮水而來的洄游性動物出現以外,平時都是一片死寂。

再者,海岸建設對藻礁也極為致命,如2007年中油在觀音保生里海岸埋設天然氣管線、2014年亞東石化為了大型器械所做的臨時碼頭而挖掘水道、2015年中油沙崙油庫修繕海纜管線等,這些工程皆破壞藻礁,直接開挖。另外,人工海堤造成的突堤效應,在堤防北側之藻礁可能因淤沙掩埋,導致藻礁的多孔隙環境消失,生態也因此減少。

針對桃園市沿海27公里藻礁海岸各區段之藻礁生長狀況,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副研究員劉靜榆表示,從竹圍漁港到白玉藻礁的這一段範圍,受污染嚴重,藻礁的成長狀況不理想;白玉藻礁往南,包括大潭藻礁與觀新藻礁,狀況較好,其中又以大潭藻礁的藻礁成長狀況最好。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劉少倫的研究顯示,大潭藻礁G2區殼狀珊瑚藻多樣性高,且礁體發育旺盛,值得保育這樣一個特殊生態系統。

過去,大潭藻礁在缺乏相關基礎研究資料的情況下被逕行開發,但2017年在此地潮間帶發現一級保育類柴山多杯孔珊瑚,為目前群體數目最多的棲地,之後更發現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臨絕種的紅肉雙髻鯊幼鯊,凸顯大潭藻礁的珍貴性。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林惠真之團隊,進行蟹類及裸胸鯙調查顯示,大潭藻礁的生態完整度與豐富度都優於被劃設為野生動物保護區的觀新藻礁。

面對政府宣示,2025年燃氣發電占比提升至50%目標,如果不建三接,2022年電力備用容量率將減少到12.6%,跌破法定標準15%。一面是能源轉型,一面是生態衝擊,劉靜榆指出,三接工程的突堤效應可能會造成大潭藻礁北側的白玉藻礁出現泥沙淤積,南側的觀新藻礁海岸變形更為嚴重,港區內部之魚蝦等生物受平行海岸之海堤阻隔,生活史出現斷裂,族群無法順利繁殖、成長。雖然中油提出「迴避替代修正方案」,將開發面積由原本的232公頃縮小至23公頃,但縮小面積為潮間帶之範圍,工業港變動幅度不大,因此難以解除相關疑慮。

被破壞的藻礁能復育嗎?上集節目提及,桃園藻礁的誕生是因為古石門溪(古大漢溪)帶來礫石,成為生物礁成長之基礎,加上冰河期結束後海平面上升,環境漸漸變得適合造礁生物生長——這段歷史我們無法重現。而且藻礁結構如千層派般,一被破壞就碎裂,無法成為穩固之基礎,因此無法原地復育,先前亞東石化開挖藻礁無法回覆就是明顯的例子。至於異地復育更是不可能的任務,就連珊瑚移到海裡進行移地復育都極為困難了,成礁速度更慢的藻礁更是不可行。

三接只能在大潭興建嗎?先前提出的可能選項,包括台北港、林口,甚至台中,然而面對2022年的供電缺口,中油已經失去了更換三接位置的最好時間點。面對能源挑戰,大潭藻礁還有沒有存活的機會?這個問題值得您持續關心。

本集節目專訪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副研究員劉靜榆,帶您探索大潭藻礁的過去、現在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