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著良善循環的親子溝通,是需要父母和孩子,相互聆聽,彼此述說,才能達到親子之間情感的流動及心意的相通。

溝通是雙向的過程,相互傳遞訊息,傾聽才能理解對方,同時要兼備同理心,也就是能換位思考,以對方的立場,去了解對方真正的感受,而後才能將雙方彼此的緒,精準地傳達。

就親子溝通而言,覺察父母和孩子的構通模式,和再掌握彼此的溝通人格,才能有著溫暖傾聽、真心陪伴的親子溝通。

首先,以薩提亞提出的家庭溝通與親子互動五大類型,分別是:討好型、指責型、超理智型、打岔型,以及第五種「一致性」是屬於理想的溝通姿態,能坦然面對自我真正深層的感受,可以勇敢地表達出自己對人、對事、對物的感覺,並且願意負責。另外的四種溝通姿態,主要隱藏自己的渴望,而在於嘗試要得到他人的接納

這五種溝通方式,提供為人父母去重新檢視與孩子的互動過程。

接著,再以心理學家Berne的溝通分析理論PAC來探究,父母與孩子在溝通時,使用的是「父母、成人、孩童」,三者那一種的「溝通人格」,以調校親子之間溝通角色到一致,才能相互聽話和對話。

溝通是可以習得的,透過辨識親子的溝通型態,理解父母及孩子的溝通人格,再以同理心及正面回應,去接納孩子的一切,不要說教、不可批評,以正面正向的態度,溫暖的傾聽,真誠的回應,情感交流和同理互動,讓孩子知道,父母是他永遠的依持,讓孩子願意述說,父母願意陪著他面對種種成長的困局,父母和孩子以愛相互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