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無聲勢,送囝去學戲」其實會送孩子去演戲也是出於無奈,因為以前家裡窮、孩子又多且生活困苦,若當戲班的老闆看中你家清秀聰明的孩子,就會說服家長 讓孩子去學戲,只不過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用打罵的教導方式,因此就有人會閒言閒語地批評說「別人的囝扑袂痛,父母無聲勢,才會送囝去學戲」。

戲班的生活確實辛苦,得經常「豬食、狗睏、毛蟹行」,也被形容「嫩戲,老乞食」、「做戲頭,乞食尾」,而當今第一丑角陳勝在先生就曾經說過:「藝術家攏睏土跤,戲班做、戲班食,戲班無做就要做乞食」,貼切地形容傳統戲曲藝術家的戲班生活與生涯。

雖說「行行出狀元」,但要學唱戲可沒這麼簡單,「一聲蔭九才,無聲毋免來」若沒有與生俱來的好嗓子,根本端不起這個飯碗,前輩們也常說「戲棚頂一工,戲棚跤三冬」、「三年出一個文狀元,十年無出一個戲狀元」,傳統戲曲的演員相當不容易,舞台上三分鐘,台下得花十年功,學功夫還得下功夫,沒有三五年的磨練難以挑大樑演出,何況想要出人頭地,那真的是難上加難,就算是經歷十年的歷練也不一定能出個戲狀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