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 年開始的全球經濟大蕭條,從日本一路蔓延到當時殖民地台灣。生活、經濟上的壓迫益盛,也迫使當時台灣的知識份子開始思考:「文學」該扮演何種積極角色? 台灣文學該使用哪一種語言來撰寫?引起了為期四年的語文論戰,也透露出殖民地歷史背景下,台灣文化的駁雜性。論戰的持續,不僅引起知識份子的注意,也將台灣文學帶向更蓬勃發展的新境界。

1934年,台灣文藝聯盟成立。 這一個集結了當時全台大部分作家、畫家、音樂家的組織,最初是由張深切等人在台中市小西湖咖啡廳的「全島文藝大會」發起,之後集結多位台灣文學作家組成。該聯盟以張深切為委員長,楊逵任日文欄編輯,常務委員有賴和、賴慶、賴明宏等人,參與作家還有黃純青、黃得時、林課夫等。

其會誌為《台灣文藝》,於當年11月創辦,漢日文各半。後因內外條件的轉變,逐漸偏重文藝性;堅守左派思想並注重文藝之政治功能的楊逵,因而結合日本左翼作家,於1935年底另創社團並發行新刊物《台灣新文學》。

本集節目將為您分析「台灣文藝聯盟」成立前的歷史背景,以及該聯盟成立後的長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