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死三留一回頭!早期渡過台灣海峽的高風險,為台灣移民社會,造成什麼樣的國民性?
怕死愛錢重面子!日人後藤新平曾這樣描述台灣人的弱點,日本統治時期的實際狀況如何?
儒家思想對台灣國民性的影響為何?宗教信仰傳統帶來哪些正面與負面的影響?經過國民政府時期、美國文化輸入、大量學生赴美留學,台灣的社會又起了哪些變化?

請聽中央研究院院士、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黃樹民教授,為您探討台灣國民性與社會文化的形成。歡迎收聽!

 

引言:

主持人彭宗平教授(以下簡稱彭):

歡迎您收聽《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是彭宗平。我們這一季要討論的主題是邁向先進文明的社會。涵蓋的議題包括國民性與社會文化、群我倫理與社會規範、西方社會借鏡、城鄉與環境美學、生活美學等。我們首先邀請的貴賓是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也是中央研究院院士黃樹民教授,來討論「國民性與社會文化」這個議題。黃院士,歡迎您。

來賓黃樹民院士(以下簡稱黃):謝謝您邀請我來參加這個節目。

彭:黃院士是一位非常傑出的人類學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漢人、華人的社會與文化,以及文化生態學、經濟人類學等。他曾在美國的愛荷華州立大學任教將近30年,2006年回到台灣,擔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的所長,長達8年。2015年,轉任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擔任所長,並且在同一年獲頒總統科學獎,這是國內學術界的最高榮譽。可見,黃教授在這個領域是公認的傑出學者。

 

1. 移民社會的性質

彭:我們今天要探討國民性與社會文化的議題,主因是這一季的主軸是邁向先進文明的社會,而一個社會是否先進、是否文明,主要還是取決於這個社會的人民性格以及它的文化,所以談這個議題非常的重要。是不是可以請您先從台灣移民社會的源流,以及您所觀察到的,台灣這座島嶼上人民的性格,也就是國民性來談起?

黃:好,謝謝!我想,要了解台灣社會,可能需要從根本談起,就是台灣這個地方的人民,是怎麼樣組成的,它的特性在哪裡。我們都知道台灣是一個移民社會,移民主要是從福建、廣東跨過台灣海峽來到台灣的。雖然福建、廣東和台灣很接近,但是在歷史過程裡面,彼此的接觸其實並不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台灣海峽這個黑水溝,本身是充滿了很多危險的。

台灣有一句話叫做「六死三留一回頭」,指的是當年十個從福建、廣東來台灣的移民裡面,在渡過黑水溝的時候,大概有六位會淹死,三位最後留在台灣,一位就回頭,回到故鄉。換句話說,跨越黑水溝的很多危險性,使得移民過程本身是非常困難的。在這種狀況下,我們看出台灣社會早期的移民,他們大部分都有高度的冒險精神,具有開拓創新能力。但是從某些層面來講,他們也比較有賭博的心態,來尋找更好的生活機會。

在同一個狀況下,台灣早期移民社會也有另外一個性質,就是敢於冒險移民的人當中,大部分有性別差異,以男性為主。所以台灣早年很多講法,像是各地到處都有羅漢腳,或者「有唐山公沒有唐山媽」的講法,都反映出性別上的差異。這種性別差異,當然到了後來會慢慢改善,但是早年的影響確實是非常大的。台灣早期移民和平埔族原住民的通婚率很高,也是反映出這種性別的差異。

這種移民特質,反映在另一方面,就是在大陸,大部分的人很容易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群體,個人都希望由自己作為群體的領導人。但到台灣的移民,他們開拓的精神卻表現在勇於走出群體,自己單打獨鬥,這在台灣社會是很特別的一個性質。從好的方面來講,它可以說是一種冒險的精神,勇於開拓的精神。但是從負面來講,這種精神對於團隊的效忠可能是比較缺乏的。

 

2. 改朝換代影響國民性

彭:但是我們也知道,雖然在清朝,從大陸來了大量的移民,剛才您提到從廣東、從福建到台灣來。可是在1895年,台灣被割讓給日本,日本統治了50年;1949年國民政府又來到台灣。從整個台灣的歷史,我們可以上溯到清朝,再遠溯到鄭成功,甚至西班牙、荷蘭等等。這麼長的四百年間,可說不停地改朝換代,政策也一直在改變。

特別在日據時代,我們所了解的是,日本剛把台灣當作殖民地的時候,提出一項政策,就是台灣人要在兩年之內決定,要留在台灣或是回到中國大陸,然後就不能再移民。也就是說在日本統治的時候,台灣變成一個比較封閉的社會了。

黃:是。

彭:經過四百年來各個政權的統治,或者改朝換代,國民性有沒有改變?

黃:在某個意義上來講,不同政權的影響都會有。譬如說在日本統治的50年裡面,是給台灣一個很好的機會,了解現代化是怎麼推展出來的。例如日本人他們來台灣的時候,就禁止了很多原有的風俗。像原住民地區,以前他們是把死者裝在籠裡,埋在屋子裡面的。日本人到了台灣之後,從衛生的角度出發,就禁止這樣的措施,一定要把死者埋到公共墳場去。

另外,譬如說日本人強調法治的精神,對台灣人來講,也是非常大的一個衝擊。民國四十幾年的時候,我在嘉義中埔的農村生活,常常到一些朋友、同學家裡,聽他們的家人比較台灣人和日本人有什麼差別。因為那時候日本人才走了沒有很久,大部分的老人們都會強調一點,日本人是很直的,他們很守法,而且尊重法律。雖然這些老人不喜歡日本人,尤其是日本警察,因為鄉下人大部分接觸到的都是日本警察,日本警察很兇,你一犯法他就打,用打的方式來改變台灣人的行為。不過討厭歸討厭,台灣人大都會覺得日本人「憨直」,就是不太聰明,但是很直。我們台灣人則是很聰明,用台語說是「奸巧」,就是台灣人腦袋會轉,轉得特別快。

另外有一個說法,出自日本派駐台灣的一個民政長官叫後藤新平,他講得很有意思,他說台灣人有三個弱點,第一個台人怕死,第二個台人愛錢,第三個台人重面子。他把這些特點很明確地表達出來,可說是日本人對台灣人整體個性的一種結論。

後來,當然又有不同因素的影響。譬如說1945年之後,國民政府來台灣。50年代之後,美國的影響在台灣也愈來愈明顯,對於國民性的影響確實是有。所以在這個狀況下,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朝代、不同的統治,對於國民還是有很明顯的影響。

 

3. 島嶼人民的性格

彭:對,國民性當然在不同的時代、朝代會受到影響。但是台灣除了是一個移民社會,它也是一個島,島嶼人民的性格,是否也會表現在台灣的人民身上?

黃:是。對一個島國來講,因為它周圍的環境是有限制的,所以一般人就他所能夠看到的機會而言,格局會比較小。換句話說,在考慮事情的時候,可能比較不會考慮很長遠的計畫,難得見到格局很大、屬於全球性的,或大陸性的看法。因此,雖然島國人民的性格勇於冒險,但他們對於冒險所要付出的代價,也會很仔細地考慮。換句話說,對於計算這方面是非常小心的。

彭:這種冒險犯難的精神,可能也表現在當年台灣經濟起飛的時代,很多人拿一個007手提箱,就到各個地方,甚至遠到非洲去做國際貿易。這種行動力,是不是也反映了這種島國人民的性格?

黃:是。不但是勇於冒險,而且單打獨鬥,自己一個人可以跑到東南亞、跑到柬埔寨、跑到泰國,我們在各地都看得到台灣的移民,他們拿著自己很有限的資本,跑到不同的地方去尋找新的機會。台商到大陸也是一樣,觀察大陸的開發,很多程度之內,都是依靠台灣人去那邊幫助他們,提供他們各種意見,讓他們了解到,進入一個現代化社會的時候,機會在哪裡?怎麼樣賺錢?這是很重要的一段過程。

彭:所以,這種性格就是我們台語講的「正港的台灣人」,是不是這樣子?

黃:沒有錯,就是這樣。

 

4. 儒家思想為基礎

彭:黃教授是人類學的專家,這幾年來,我知道您不僅對台灣的華人社會、漢人社會有很多的調查與研究心得;據我的了解,過去十幾年來,您在東南亞與大陸的華南,也對當地的華人和少數民族,做了很多的田野調查,有許多特別的經驗和心得。以您的這些經驗回頭看台灣,我們常常會講到,台灣畢竟是以漢人或華人為主體的一個社會,而漢人或華人其實受到儒家思想很大的影響,也就是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您怎麼回過頭來看,儒家思想或中華傳統文化,對台灣社會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黃:是的。所謂的儒家思想,是非常廣博的一套思想體系,裡面包含的除了學術思想之外,還包括了比如說文體的寫作、人際關係的維持、對於國家的態度等等。基本上到了二十世紀,儒家思想本身也面臨了很大的衝擊,像美國有一位「新儒學」的學者叫William de Bary,中文名字叫狄百瑞(2016年透過台灣唐獎教育基金會,正名為狄培理)。這位專家是2016年唐獎漢學獎的得主,他是研究儒學的。他認為傳統中國的儒家文化有三個大的支柱,在帝制底下,第一是國家官僚體制,因為從科舉制度來講,國家要選取官員都是經過考試制度取來的。第二是教育制度,傳統的教育都是讀四書五經,或是《論語》、《孟子》。第三是家庭制度,「家」這個體系保存了很多傳統的儒家思想。

但是到了二十世紀以後,國家體制改變了,現代社會已經不太注重傳統的儒生了。教育體制也改變,我們學的東西是以現代性的知識為主,而不是以前那種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的教育方式。所以狄培理認為,到了二十世紀以後,只有在家庭這個制度底下,我們還繼續保存了堅強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在家庭的作用當然很明顯,因為我們傳統所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套觀念,都是從儒家思想來的。在家庭裡面,這一套人際關係的維護,也變成家庭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

當然在二十一世紀,儒家思想還是有它的優勢,尤其是作為個人修養、人生態度的指標。譬如說儒家強調孔子講的「有教無類」,任何人都應該可以接受教育、教化,這種平等觀念與現代民主思想是非常吻合的。

而且我們回顧二十世紀最大的衝突,可說源自於種族主義。從納粹滅絕猶太人,到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那種法西斯的思想,完全是根據種族主義而來的。到了最近,尤其是二十世紀的90年代之後,民族主義突然高漲,也造成了各式各樣的種族清洗與衝突。儒家思想在這一方面來講,是可以帶來很好的彌補或修補的意義。

不過儒家思想有一個問題,就是當它作為一個政治理念的時候,它會強調人際關係的維護。比如說儒家所講的三綱五常,是以人際關係為導向的,這種觀念有其正面的意義,但是也有負面的意義,例如可能重人情而輕法治等。所以我們怎麼看儒家思想,如何經過篩選的過程,把儒家思想裡面好的內涵精選出來,作為教育的策略或教育的素材,應該會有很重要的意義。

 

5. 中華傳統文化深入人心

彭:除了儒家思想之外,剛才我們也提到所謂中華傳統文化。其中有幾個代表,包括您剛才提到的家庭制度,或是我們慎終追遠、祭祖,以及我們的節慶如端午節、中秋節、清明、春節等。另外在宗教上面,包括媽祖、關公,還有佛教、道教等等,也和中華文化的傳統有關。這些元素,對台灣的社會傳統影響很大,而且已經深入人心。

黃:是。我想這一點確實非常重要,就是說傳統文化裡面,把人與自然放在一起,強調人怎麼融合到自然裡面?人與自然兩者之間的對應關係,如何影響到人的行為?怎麼樣能夠保持人際關係的平衡?甚至像看風水這種觀念,都影響到我們對於周遭環境的理解。

正面來講,保存這樣的傳統,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維持人與自然、人與周遭環境的關係。不過從負面來講,也可能產生一些不好的影響,像我們常常在報紙上看到一些新聞,某些人利用這些傳統觀念,用騙的方式騙財騙色。這種問題層出不窮,就表示我們可能在篩選文化傳統的時候,沒有很仔細地把正面和負面的因素都考量進去。

彭:所以,所謂的儒家思想或中華傳統文化,對於台灣社會的文化還是有影響。

 

6. 美國文化的影響

彭:剛才您提到我們的國民性,受到不同朝代、不同時代的影響,特別提到日據時代台灣人民怎麼看日本人。除了國民性受到朝代、時代的影響之外,整個社會文化也受到外來的影響。不只是日本,自從1949年美軍駐台,台灣與美國的關係就非常密切,我們在教育、科技等許多方面,都以美國馬首是瞻。

黃:是。

彭:您怎麼看台灣的社會文化?過去怎麼樣受到美國的影響?

黃:大概到了1949年之後,比較明顯就是美國的影響了,尤其是教育。從教育開始,美國透過很多的援助機構,為台灣的學術界製造機會,讓學者到美國去進修。然後到了1950年代後期,台灣很多大學畢業生就可以申請到美國去讀學位,許多人就留在美國。

尤其是到了1980年代以後,很多早年到美國留學的人回到台灣來創業。這些人所帶來的也是另外一套想法、一套制度。他們對於美國的理解,當然第一美國是強調法治的,以法治為基礎來運轉社會;第二,美國是強調個人主義的,在美國社會不管講民主、法治,或是講市場經濟,都是以個人為出發點,所以個人主義的色彩對台灣的影響也非常明顯。但是這裡就造成一個問題了,就是個人主義和傳統上台灣以人際關係導向為主的社會關係,發生了一些正面的衝突。

彭:對,您剛才提到的這些人,大陸叫做海歸派,我們這邊叫留美學人。你我都是留美學人,現在聚集在新竹。像新竹科學園區就是很典型的,受到美國科技、教育、文化影響的一個代表。

黃:是。

彭:我們這個電台叫竹科廣播,也和這個有關係。除了這方面之外,包括美國的電影、音樂、歌曲等等都影響到台灣。1970、80年代大家聽的音樂,大多來自美國;甚至到現在大家看的電影,大部分還是好萊塢的電影,確實也深入人心。

黃:對。

彭:在新竹還有許多從美國回來的人,他們組成Bell Labs Alumni(貝爾實驗室之友會),還有IBM Alumni(IBM之友會),就像是同學會。確實這些都影響到台灣的社會文化,在新竹可能就是很明顯的一個縮影。

黃:是。

彭:好,我們今天非常高興邀請到中央研究院院士,也是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的所長黃樹民教授來討論,特別是解析台灣的國民性與社會文化。下個禮拜我們還是要繼續邀請黃教授,特別針對台灣社會文化的發展,以及先進文明社會的建構這個議題深入討論。我們下週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