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不懂,所以更能大膽地問。」
「與其把自己視為獨特的、悲哀的存在,我更願意想想,自己可以為世界做些什麼?」

探討青年思維轉變的第二集,彭宗平教授邀請泛科學網創辦人、總編輯鄭國威分享:面對無所不在的科學,甚至其他領域的專業知識,如何引發大眾的興趣?次文化與主流文化,界線愈來愈模糊,如何彼此尊重?這些文化元素是怎麼融入語言、融入生活,創造更多的樂趣,甚至影響我們吸收知識的過程?

對於現在的網路語言與生態,鄭國威更從一個「網路重度使用者」的角度,思考網路對青年、甚至各年齡層的影響為何?如何警覺、意識到問題的存在?青年有其優勢,也需要反思,因為世界將是屬於這一代年輕人的!無論您的年齡為何,您不能錯過!

 

引言:

主持人彭宗平教授(以下簡稱彭):

歡迎收聽《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是彭宗平。我們這一季要討論的主題是「社會現象與變遷」,涵蓋的議題包括媒體現象、法治與執行、國會與民主治理、青年思維轉變以及社會風氣的正向提升等。上個禮拜我們把焦點轉移到「青年思維轉變」,首先邀請的是IMPCT的共同創辦人陳安穠小姐,分享她精彩的看法。對同樣的議題,今天為大家邀請另一位非常有為的年輕人,他是PanSci泛科學網的創辦人與總編輯鄭國威先生,來進行討論。國威,歡迎你到我們節目來。

來賓鄭國威總編輯(以下簡稱鄭):老師好,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

彭:鄭國威先生畢業於台北大學應用外語系及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就讀研究所期間即創辦「Global Voices」全球之聲的中文版,2011年創辦《PanSci泛科學》,目前已是台灣最大的科學網站。之後,又先後創辦NPOst、娛樂重擊、PanX泛科技等網站,都獲得很大的迴響。今年將創辦泛科學院,目標是透過教育讓科學變成文化。由以上的經歷,可以看出他實在是一個有目標、有理想的青年楷模,很榮幸能邀請到他來節目討論「青年思維轉變」的議題。

 

1. 創辦知識類網站的理念

彭:從剛才的介紹就知道,你從念研究所期間,一直到2011年創辦泛科學網,已經算是老手。而且先後又創辦了許多網站,獲得很大的迴響。能不能先和大家分享,你在創辦泛科學這一類網站的時候,你的理念是什麼?

鄭:因為我在大學的時候念的是外文,研究所念的是傳播,這兩個學門的訓練,讓我一直覺得,能夠把一件事情講清楚,和不同的人溝通、交流彼此的想法與觀點,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所以後來的工作,大部分也往這個方向去做。退伍之後第一份工作,是到網路公司擔任社群營運的工作。後來也曾經到蒙古國,去做關於當地環境以及污染相關知識的推廣。

下一份工作,則到了台灣數位文化協會,其實是我的朋友2006年左右創辦的一個協會,算是宅宅們的組織。一群宅男們聚在一起,想要做些事情,於是創辦了一個協會。加入這個協會之後,我一直在想如何利用科技,特別是現在最新的網路科技去創造一些改變。當然,目標並不是一次改變全世界數十億人,只是希望在台灣這塊土地上,一點一滴去改變一個我們看到的問題。所以,無論在創辦泛科學、娛樂重擊、或是NPOst公益交流站之前,我們都經歷過這樣的思考,就是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我們能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做出一些改變?

以泛科學為例,我們覺得科學資訊、科學新聞,對社會來說非常重要。特別是現在,與其說科學昌明,不如說科學已經滲透到生活中所有的面向,你無法迴避它。但因為教育的關係,或因為某些知識普及上的限制及門檻,讓很多人迴避去接觸科學、去討論科學,遑論喜歡上科學。所以我們都希望透過撰文、透過網路科技,讓更多人了解它。

不僅是科學,也包括娛樂。對於娛樂,我們講的也不是那些八卦的娛樂,而是比較深度的娛樂評論,或娛樂產業的know-how。同樣地,談到公益,我們也不是在講誰誰誰好可憐,應該捐錢給他。我們做NPost公益交流站的時候,所想的也是如何讓大家更了解公益,包括捐款的機制、公益組織的經營、以及新時代的公益人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技能等等。因為我們認為,上述這幾個類目都是社會中非常重要,但是常被忽略的一些專業;如果我們能更重視、更了解這些專業,甚至更喜愛這些專業背後承載的知識的話,我覺得社會會變好一點點吧。

 

2. 從文科生到科學傳播

彭:不過看你的學歷,你是從應用外語系到傳播研究所,和從事科學傳播好像有點距離。這個發展,是不是和你學習成長的經歷有關?做了這樣的工作之後,你有沒有遭遇到哪些困難?或需要克服的障礙?

鄭:這的確是創辦泛科學6年多來,最有趣的一件事情。因為我是一個文科生,我想很多聽眾朋友可能和我一樣,在人生的某一個階段,大概就是在國中的時候吧,可能一堂考試考差了,就把一個科目放棄了,從此你就走上了文科的道路,好像平行宇宙就在你的眼前展開似地,文科與理科從此沒有交集。

像我小時候總想要成為科學家、想要成為馬蓋先,想要做出以前叫小叮噹、現在叫哆啦A夢的機器貓,就是想成為這麼厲害的科學家。但是因為學習上不順利,這條路在我的人生當中封閉了,於是我就走上了文科的道路。然而,這反而是促使我未來為什麼會做泛科學、以及為什麼那麼投入的原因。就是因為我發現有太多人和我一樣,因為害怕科學,因為在教育過程當中受到挫折,以至於到後來,在人生中遇到許許多多和科學有關的事情,我們都選擇迴避,選擇說三個字:「我不懂」。

但我想科學的意義是探索,並不是只講一門既定的學問。如果從這個角度去看的話,我們想要做的事就是恢復大家的好奇心。所以以一個曾經受創,但還是對科學有一些熱愛的人來做這件事情,我想可能更適合也不一定。因為我或許更了解許許多多和我一樣的人,他們為什麼會抗拒科學?或覺得科學不有趣?我或許可以從這個角度去改變現況。

在做這件事情的過程中,的確遭遇到許多困難,主要原因就是對這所有的事情,我基本上都不懂。但這也成為我最大的優勢,因為我不懂,所以我可以理直氣壯地去問,我不用假裝「我好像懂」,大家也不會以為我「應該要懂」,所以大家都會很禮貌地,很願意花時間來解釋,讓我能聽懂。當我和許多作者討論稿件,或與編輯群討論創作內容的時候,都是透過這樣的方式。就是因為我不懂,才可以問出一些可能比較好的問題。

彭:所以外界的人可能會認為你逆向而行,可是你反而走出一條康莊大道。

 

3. 一定要有趣!次文化與青年思維

彭:既然你從事網路傳播,我們知道像網路的語言,還有一些網路次文化等等,都會影響到青年的思維,你自己怎麼看?

鄭:我覺得這一塊,在我們經營網站、經營社群的過程當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當然這邊講的次文化,是相對於主流文化出現的一個詞。但是現在這個社會,已經很難說有什麼主流文化存在了,反而有非常非常多的次文化,甚至是次次文化,不斷地誕生以及轉變。

甚至,很多人可能認為,科學人自己也形成一個次文化。比方喜歡科學的人,會喜歡講一些術語,想要展現出自己就是一個「科宅」,我就是熱愛科學;還可能穿上原子模型的T恤,上面寫著「I like science.」之類的,我覺得這也是一種次文化的展現。

因為我是念傳播的,所以反而對於文化研究,文化理論這方面,相對我之於科學來說,還懂得略多一些。在看年輕人的次文化這方面,我認為它就像許許多多未知的世界,值得我們去探索、去了解。我想要做的是,能不能讓不同的次文化之間互相溝通,互相去找到值得學習的地方。比較不為人樂見的是,有時候會有人從高處去藐視一些次文化,認為這些次文化沒有什麼價值。但事實上,文化就是文化,它肯定有值得所有人去學習、去了解的價值。我也希望,不管我們做所謂的網站或其他媒體,也都抱持這樣的態度去做。

彭:以你的親身經驗,能不能舉一兩個實際的例子,來說明次文化怎麼影響青年的思維和想法?

鄭:好。其實像許多我的朋友,包括我在內,都很喜歡日本的動漫,而且是那種鑽得很深的人,講起各種動漫當中的角色都如數家珍,好像自己的家人一樣熟悉。因為自己也很喜歡,所以我們就時常利用這個所謂的「次文化」來進行科學傳播。其實我現在覺得,它根本就已經變成一種主流文化了。總之,我們很喜歡用動漫文化、文本當中的一些「哏」、一些元素來撰文。

例如我們有時候會寫文章說,像哥吉拉這種大怪獸,如果真的出現,到底會發生什麼樣的問題?就物理上來說,牠的雙足有辦法支撐牠的體重嗎?牠能從海底走到陸地上,到底是什麼樣的一種生物呢?牠需要多少能量,才有辦法發射出熱射線,或是可以熔化大樓、熔化對手的能量射線?就是從一種空想科學的角度去看待這些主題。

這並不是說,我們要從科學的角度去挑剔這些不符合科學設定的文本。相反地,我們覺得這反而是一種趣味,代表了我們很熱愛這個文化,很熱愛這個文本。但同時我們又以「科宅」的身分而自傲,因為我們不只從文本有趣的程度去評鑑它,更可以從科學的角度來鑒賞它,

最近也有許多超級英雄電影上映,像是《神力女超人》。實際上我們就寫了一篇文章說,《神力女超人》背後的歷史非常科學。例如說,創造這個角色的其實是一位心理學家,他為神力女超人設計了一個道具,叫做「真言套索」,只要被這條套索套住的人,都會被迫講真話。這個設定,就來自這位心理學家在二十世紀初發明的測謊儀。

當然到了後來,科學家並不認為測謊儀是一個合格的科學成果,可能很多人認為它是偽科學。不過在當時,就是因為那位心理學家想要推廣他的測謊儀,才設計了真言套索這個道具,時常讓神力女超人把它拿出來用,甚至在法庭上逼犯人說實話。如果我們不知道這些設定背後的科學與歷史,在鑒賞這些文本的時候,也會缺少了一點趣味,知道了之後反而會覺得非常有意思。

彭:所以這些文化元素,不僅已經融入我們的語言,可說也已經融入我們生活的行為與型態。

 

4. 網路影響青年,青年反思網路

彭:前面分享了你創立泛科學網的經驗,以及次文化如何影響青年的思維與生活,但是我們比較好奇的是,從你這些經驗,怎麼樣去看待這一代的青年同儕?

鄭:現在我還說自己是青年,其實有點勉強。當然更年輕的優秀人才輩出,我也沒辦法替他們代言。但是從我的角度觀察,我覺得台灣的確有許許多多的社會問題,也面臨許多挑戰,加上台灣的經濟成長在這幾年,與其說遲緩,不如說它並沒有被很好地分配到不同的世代,於是產生世代之間的衝突。我們也看到某些大老板講了一些話,年輕人就覺得憤憤不平,上網去痛罵。

但是我自己看這些事情,總覺得有點可惜,因為其實並不需要這種世代間的衝突。這些世代衝突,往往來自於我們並沒有辦法體會彼此所處的環境。但是因為網際網路的關係,以及社群網路的關係,我們傾向於很快速地抒發自己,特別是抒發對於現在所處世代的憤怒及懊惱。這種懊惱不斷循環、累積然後又擴散,就造成了我們現在所講的酸民文化,讓許多的議題,很快就變成意氣之爭。

我自己雖然是一個網路重度使用者,但是在這幾年最大的一個想法是,我們這個世代很可能忽略了網際網路對自己的影響。我們都是處於所謂的「網路原住民」世代,或者是「非常接近」網路原住民的移民世代,因為我們很早就開始用網路了。

彭:你們是原住民,我們才是外來移民。

鄭:我這世代可能還不算原住民,因為我是國中才開始用電腦。現在譬如說我的小孩,一出生身邊就有電腦與平板,可能他們更接近所謂的網路原住民。但是我覺得,這些稱呼聽起來很正向,可能某方面也掩蓋了一些事實,就是數位工具它不全然是好的。也不是要污名化這些工具,因為我自己還是每天在用,而是說我們通常沒有去了解這些工具對我們自己的影響。

舉例來說,因為在社群媒體上,我們可以很輕易地發表一些言論,它的摩擦力非常地低。而且這些行為不斷刺激我們的大腦去分泌多巴胺,所謂的腦內啡,讓我們很快樂地去關注別人的動態,然後去消除那些小紅點,就覺得很興奮。不知不覺中,就有點手機上癮或社群媒體上癮的症狀。

這些現象,其實在我們不注意的情況下,悄悄影響了很多事。例如我們很難忍受每天所經歷的事情,不被人家評鑑,不被人家按讚,或不被人家分享。我們也被迫對一些很複雜的世界大事,或是國家大事,甚至是雞毛蒜皮的事,去發表一些不痛不癢,幾百字以內的言論,好像自己就了解了這些事。

這邊並不是說要批評年輕人,因為我自己也是年輕人,我也犯這些錯誤。我想講的是,這也不單純是年輕人的問題。而且年輕人也有好處,就像我身為一個科學外行人去做科學傳播一樣,年輕人的好處就是他對很多事情不懂,所以他比較敢去做一些事情。有時候,當你獲得太多經驗,它反而會阻礙你去做一些嘗試或創新。

但是,年輕人也要同時理解自己現在所處的環境。如果我們沒辦法好好去了解,現在我們的大腦可能被這些數位工具制約,而是下意識地跟著潮流去轉,我覺得會讓我們失去了很多學習、溝通與成長的機會。

彭:你的分析實在是不簡單。因為主觀上你是年輕人,可是從客觀角度,你又分析得非常之好。

 

5. 勇於嘗試,讓世界變好一點點

彭:現在整體經濟的發展,變成所謂M型的社會,因為分配不平均。於是,有些你講的「網路時代外來移民」,就是老一輩的人常常會說,有些年輕人處在M型的左邊,可能是自我中心主義很強,有些人是宅男,甚至是草莓族等等。但是又有另外一批年輕人,擁有很明確的目標,有很好的理想,而且發揮自己的能量往前邁進。就像上個禮拜我們請了陳安穠小姐來分享,她說她對年輕人的期許是,年輕人應當成為社會發展的加速器,讓社會往前走。

未來的社會,年輕人當然要撐起一片天,未來還是你們的世界。可是整個未來社會,又受到目前許多因素的影響。我們知道現在全世界有國際化、信息化的趨勢,加上台灣的社會變遷、少子化、高齡化,教育也有待改進的地方,整個台灣的競爭力,好像也逐漸在下降中。從你青年的角度,還有你所從事工作的經驗,你怎麼看?如何與青年同儕互相勉勵,迎向未來的社會?

鄭:其實我算是一個不特別樂觀的人,我比較喜歡審慎地評估我們所處的狀態。但是我非常認同老師剛才所說的,年輕人本來就應該扮演社會的加速器,他必須得這樣做,因為他缺乏許多經驗,他必須自己去累積、自己去摸索許多事情。我想這個社會最能給年輕人的禮物,應該就是鼓勵他去嘗試,然後讓他失敗;讓他遭受一些挫折的時候,還有一張不至於「跌得太慘」的安全網。我認為,唯有讓年輕人有這樣的機會去做事,社會才有辦法被他們拉動而前進。

但我們現在看到的情況,的確是年輕人可能比較畏懼。因為他會覺得,即使他做了更多的自我投資,未來進社會還是領相對低的薪水,他的成長幅度可能也沒辦法像以前經濟好的時候,年年提升。如果相較於鄰近經濟成長率特別好的國家,會覺得壓力更大,比較起來會覺得自己輸人一等。

但這也不太是全貌,我覺得反倒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會更有動機去思考,自己不應該只當一個台灣島上的人,而是要當一個「全球公民」。在我研究所求學的過程中,曾經創辦過全球之聲的中文版。經營這個網站就讓我學到,其實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面臨許多的問題,每個國家的人都在抱怨自己的國家。因此,我們與其把自己視為一個獨特的、悲哀的特殊存在,不斷地讓自己越來越哀怨,我覺得反而應該去體察,自己身為世界的一個公民,有什麼可以做的?你真正想要做什麼?很多人可能預先設定,自己只能朝某些方向發展,我認為在現在這個時代反而是非常不必要的。比如說一個文科生可不可以做科學網站總編輯?可以啊。我想這些都是例子。

彭:最後,你怎麼和你的同儕互相勉勵,彼此如何提升競爭力?

鄭:因為現在自己創業,創業之後壓力更加沉重,所以每天都要幫自己打氣。我覺得比較重要的,是先找到一份你覺得值得投入的事情,就是你每天做這件事情,都覺得世界正在變好一點點。

如果就我個人來說,還有替自己打氣的一些方法就是,因為我有一個小女兒,我看著她,我都會想說,她十幾年之後長大了,會不會問爸爸說:「我們台灣怎麼變成這樣子?爸爸你以前有沒有做什麼事情,來試著改變這個情況?」當然這是比較悲哀的情形,但我希望即使是像那樣的情況,我能看著她,理直氣壯地說:「有,爸爸以前很努力,有做過一些事情。」我當然希望未來她不需要問我這個問題,但是我希望,至少到時候自己不要懊悔地對她說:「沒有,即使現在台灣變得很好,或是現在台灣變得很差,我都沒有做過任何事情,我沒有盡過一份力。」我想這是我自己對自己打氣的一個方式。

彭:我想年輕人還是要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目光遠大,站在自己的土地上,努力發揮自己的實力,讓未來的台灣社會更好。非常高興邀請到泛科學網的創辦人,目前擔任總編輯的鄭國威先生,來節目討論青年思維的轉變。今天的節目就進行到這裡,下個禮拜同一時間,將為您邀請到東海大學社會系的高承恕教授,他也是逢甲大學的董事長,來討論台灣社會風氣的正向提升。
節目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