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的頂尖研究中心,應該幫大學爭取世界排名?或進行對產業有用的研究? 毋庸置疑,在各頂尖研究中心,都有成果斐然且卓越的團隊,但從整體的、宏觀的角度,這筆「專款專用」的經費能否發揮最大效益?其是否合理地分配,以達成計畫的主要目標?值得探索……了解影響台灣未來產業、人才至為深遠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請聽彭宗平與趙光安兩位教授的對談。

主持人彭宗平教授(以下簡稱彭): 歡迎您收聽《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是彭宗平。我們這一季討論的議題是教育與人才培育,分別從大學、技職跟國民教育三個層面來探討,並且先從大學教育與人才培育談起。 前面兩個禮拜我們邀請了政大的錢致榕教授來到這個節目,討論大學的教學品質,他特別分析「做好教學品控」是大學人才培育最重要的關鍵,並且提出教學品控的具體做法。他也討論優質的通識教育的做法以及重要性,也分享了他在政大推動博雅書院的經驗。 今天我們很榮幸邀請到旅居瑞典的趙光安教授上我們的節目,來繼續討論大學的教育跟人才培育。由於趙教授現在旅居瑞典,我們特別用電話連線來進行訪談。趙教授曾經在瑞典的Linköping大學跟Lund大學,以及挪威的Trondheim大學擔任講座教授,而且獲選為挪威的皇家科學與文學院的院士,也是瑞典皇家自然科學、醫學與科技學院的院士。過去三十年來,他協助並且督導歐盟許多整合型、跨領域跟跨國的長程科技計畫。 趙教授也是國內許多大學的講座教授及校務諮詢的委員,曾經被聘為行政院的科技顧問。他經常回國,對台灣的高等教育有深入的瞭解,對政府的科技政策及產業發展的現況,也有很多獨到的見解。兩年前,我受聘為教育部人才培育白皮書專案計畫的指導委員兼執行長,在報告書的撰寫過程中,趙教授一直是我很重要的諮詢對象。他提供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對我們的報告書有很大的貢獻,我也要特別利用這個機會來感謝他。 因為趙教授具有很多國內外大學的教學跟研究的經驗,對台灣的大學也很瞭解,請他來探討這個主題,我覺得非常的適合。這兩個禮拜,他要特別來跟我們分享對台灣重點大學的發展方向,提出他的看法。

1. 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的整體分析 來賓趙光安教授(以下簡稱趙): 宗平兄你好,各位聽眾大家好,非常榮幸有機會在這個節目裡,表達我個人對台灣高等教育的觀察。今天我們是聚焦在「頂大」,就是邁向頂尖大學計畫。頂大這個計畫在台灣已經有很多討論,各式各樣的意見都有。為了公正起見,我首先想跟大家說明,我跟大家討論這件事所取得的資料,完全是由教育部的網站上拿來的,不是我個人臆測的。 談到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的第二期,裡面很重要的一點,它提到這個計畫的執行面,有一項重點是「設立頂尖研究中心,希望每一所頂尖大學,能夠以頂尖中心的運作帶動全校的發展。」在這個大前提之下,就讓我覺得,第一個我們先要在教育部的網站裡面,把有關頂尖中心的資料看一看,不要讓人認為說趙光安講的話是道聼途説的,恐怕會失去可信度。 如果我們進到教育部的網站,我們選「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第二期」,在裡面再選「頂尖大學及中心」,馬上就可以看到12所頂尖大學裡面所有中心的名字都列在那裡,這些中心也有極少數是兩個學校共同合作的,這種情況我把它算為一個中心。你算一算,全部加在一起是35個中心。教育部原來的規定,是希望頂大的經費40%是用在中心的運作上,也就是一年100億裡面應該有40億,但是據我跟頂大很多學校來往的瞭解,沒有放這麼多錢在上面,基本上大概是打了折,35個中心所有的研究費用差不多一年是26億。 如果我們再看一看這些中心的分佈,你可以看到台大有7個中心、成大4個中心、清華5個中心、交大7個中心、中央大學4個中心,全部加在一起占35個中心將近80%。而它們的經費加在一起大概是20億。 剩下的五、六億,就放在其他的學校,其中陽明大學主要是生醫,中山大學主要是海洋科技的中心,中興大學是農業生物科技的中心,然後政大有三個中心,台科大只有一個,就是台灣營建科技中心,長庚大學理所當然是醫學這方面的分子醫學的研究中心,台師大主要是語文領域的中心。所以跟大家特別要強調的,這七個學校,每一個學校它就根據自己學校的強項跟特色,真正的成立了一個中心,然後用這個中心來帶動全校的發展。

2. 五所主要頂尖大學的研究中心分布 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頂尖研究中心的分布,集中在台、清、交、成跟中央這五所學校,這五所學校一共有27個中心。如果我們再看這五所學校的中心的分布,會發現有兩類:第一類集中在五個熱門的研究領域。第一、生醫在五個大學裡面占了九個中心。第二、能源在這五個大學占了三個中心。第三、光電在這五個大學占了三個中心。第四、前瞻物質領域,這五個大學占了四個中心。第五、資通訊領域,這五個大學占了四個中心。也就是說,這五個大學的研究領域幾乎完全重複,某一個重要領域幾乎是台大有、清華也有、交大也有、中央也有、成大也有。這是一個很特殊的現象,很明顯的看出,這五個學校在共同重疊的領域競爭得非常地激烈。 除了這五個大的熱門領域以外,就是第二類,你會發現有一些領域是「包山包海」的研究中心。比如說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理論科學高等研究院、先進製造與服務管理研究中心、前瞻跨領域基礎科學研究、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 據我對台灣學校的瞭解,我覺得這是因為很多學校基本上資源配置要擺平,不能說集中資源在五個熱門領域,別的分不到錢的不會不說話,為了要擺平,才把這些不能夠聚焦成一個具體中心的項目,全部放在一起。所以會出現包山包海的所謂高等研究院跟一些中心,大概一年的經費加在一起是3.5億,而這3.5億就是雨露均霑,因此資源非常地稀釋。

3. 他山之石: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在瑞典可能的做法 彭:為了探討台灣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目前實施的情形,趙教授幫我們做了很多的分析,包括各個學校頂尖中心的名稱、經費的分佈、以及各個領域可能的重疊。很感謝趙教授的分析,經費的重疊其實對台灣來講不是一個很好的現象,主要是因為台灣的人員有限,而且經費也不是那麼的充沛。所以您看到這個現象,而且是具體地在教育部網站上看到這些資訊,您對於這樣的一個情形,有沒有一些建議跟改善的方向? 趙:謝謝宗平兄,也謝謝各位聽眾有興趣聽聽我的意見。像邁向頂尖大學這種計畫,其實是在正常的教育經費以外,特別「專款專用」的一筆錢。專款專用的錢必須要有自己的目標,因此對於頂尖大學的推動,我認為不應該把錢只是用在學術提升,同樣重要的,是要用這些資源來促進產業的發展,建立全民優質生活的社會。 所以呢,如果在瑞典有這一筆錢的話,我想我們的用法不一樣。當然台灣情況不同,我只是提出當做一個參考,並不是說台灣一定要按照我們這個方向來做。 談到瑞典可能的做法,首先,因為這個計畫關係到促進產業的發展,所以政府最高層必須先制訂一個機制,這個機制是跨部會協調建立的,把跨部會的資源集中,然後來支援國家長期發展所必須依賴的重點領域。這些部會不只包括教育部、科技部、經濟部,還要包括內政部、交通部、文化部等各方面,因為它牽涉到整體的「全民優質生活社會」的發展。 那麼,重點領域要怎麼樣來選取呢?一定要慎重的考慮業界的需求,以及業界自己規劃的長遠目標。我們可以用學界的力量,來解決基本研究的問題,然後以基本研究的成果做基礎,透過研發單位進行技術的開發,然後研發單位跟業界一起把樣品做出來,業界再根據市場的需要把樣品加以改良,最後上生產線。我所督導過的歐盟的計畫,每一個計畫包括很多團隊,其中有70%是學、研的團隊,30%是業界的團隊,也就是說用兩倍以上學研的力量,來支持一個業界的團隊。 五年以前,我跟正崴談起這件事情的時候,正崴一位張總經理很感慨地說,他們有些競爭對手是歐洲的業界,每一家歐洲業界的公司,有兩倍以上的學研團隊在支持。我們呢?什麼人來支持我們?我想這一點,恐怕就是我剛才提到的,第二期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裡面,前五個頂大有22個中心集中在五個熱門領域,但是每一個中心都是單獨運作,沒有合作,也比較少看到這些中心帶頭結合產、學、研,一起來做真正對我們經濟發展有用的一些計畫;而它們重點的計畫,基本上就是發表論文。

4. 「邁向頂尖大學計畫」應該幫大學爭取世界排名?或進行對產業有用的研究? 彭:等於是說,邁向世界頂尖大學,就是爭取世界排名。 趙:對!而爭取世界排名基本上的做法呢,就是發表論文。但如果按照我們的想法,可能給前五所頂尖大學研究中心的20億,不會往這個方向去做。而是說除了提升學術水準以外,要真正做出一些研發成果,對我們的產業經濟真正有幫助。 至於後面剩下的七個頂尖大學,其實每一個大學它已經有了獨特的發展方向,用它的強項、用它的特色,更進一步提升。而且它們基本上已經結合了很多研發單位,跟業界一起來做,這一點我未來會再仔細地談一談。 所以總結下來,如果以我的經驗,在瑞典的做法包括三部分。第一個部分,政府最高層要有一個部會的協調,把國家所需要的重點領域定出來,把資源協調以後,再決定怎麼樣分配在這些重點領域裡面。第二個,如果很多學校在某一個重點領域重複的話,必須要讓它們整合;整合了以後,以這個為基礎,把相關的研發單位跟業界一起引進來,變成一個產、學、研的大計畫。第三個,如果某一個學校發展的特色,已經吻合了我們要的重點領域,我們就要強力地支持這個學校繼續發展;然後以這一個領域,把相關的科系全部一起帶動起來,更強地建立這個學校的特色。 這樣子做,結果是什麼呢?就是你們今天看歐洲小國的大學統統是這樣的形式,每一個學校只有一兩個非常強的重點領域,但是藉著這個重點領域,把全校的研發、教學一起提升起來!這種做法是不是適合台灣?如果適合,能不能做到?我不知道。但是一年多以前,鴻海集團的董事長郭台銘先生講了一句我非常佩服的話,他說:「成功的人找方法,失敗的人找理由。」所以我就拿這句話,作為我剛才論述的結論,謝謝。

彭:非常感謝趙教授,他今天跟我們分享他的觀察,就是台灣在推動頂尖大學的計畫裡面資源的配置,以及目前運作的方式。他特別提出像瑞典這些歐洲國家,他們資源配置跟產學合作的方式,供台灣參考。 我想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怎麼樣利用我們有限的資源,大家透過整合、透過合作,真正把錢花在刀口上。特別是我們的研究,如何再加上產學方向的誘引,才能對我們的社會、對我們的產業發展帶來實質的效益。 《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們下個禮拜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