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您收聽《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是彭宗平。這個節目所要探討的議題,主要是為台灣描繪一個美好的明天。

1. 為什麼第一季探討教育與人才培育? 這個節目規劃每三個月來探討一個議題,第一季談教育與人才培育,接下來談少子化,然後是能源與環境,最後一季我們要談科技產業。會選擇「教育與人才培育」作為第一季的主題,並不是因為我在教育界服務,而是它影響的層面實在是太廣了,而且又決定了台灣未來的競爭力。我們現在在國小讀書的學生大概有一百五十萬人,國中生九十萬人,高中職八十萬,大學如果包括研究生和大學生,大概有一百一十萬人,所以在學校的人數總共有四百三十萬人,約占台灣總人口的五分之一,也就是每一個家庭,基本上幾乎都有一個小孩,甚至兩個在學校上學。教育品質的好壞決定孩子未來發展的能力跟潛力,所以大家都非常關心教育,這也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 其次,台灣的天然資源短缺,但是天然災害不少,包括颱風、雨災、地震等等。過去六十年來,台灣在經濟上能有大幅度的發展,科技產業在世界上占了舉足輕重的地位,絕不是靠天然條件,完全是靠我們過去優質的教育所培養的優質人才。所以人才是台灣未來繼續發展最重要的資源。但是台灣從解嚴到民主開放,教育制度跟學校的現場連帶產生了許多的改變,比如說校園的民主化、本土意識的高漲、大學教授治校,還有少子化等種種的因素,過去二十年已經改變了教育的面貌,也影響了各級教育的環境與生態,所以我很自然地會把「教育與人才培育」作為第一個要探討的議題。

2. 從教育部人才培育白皮書談起 我個人在2012年從元智大學校長卸任之後,接受教育部的委託,主持「人才培育白皮書」這個專案計畫,當時教育部邀請了22個指導委員,我是其中之一,但更重要的也更辛苦的是,我也同時擔任執行長。我們從2012年6月開始籌備,8月啟動,經過一年的時間,大大小小開過六十幾場正式的會議,包括指導委員會的會議、各個小組的會議、對外辦理的公聽會、還有一些焦點座談等等,我可以說是全程參與,也因此能夠看到目前學校教育一些現場的面貌,獲益良多。 我一直都在大學服務,但是我想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中學教育,當然對國民教育,我們也有所體認。技職教育是我比較不熟悉的,但是因為很多次跟業界,還跟專精於技職教育的朋友一起討論,因此也有所瞭解。最後我們在人才培育白皮書的整個規劃中,根據現在的教育現場,分為大學教育、技職教育跟國民教育三個組來進行。大學教育,也就是高等教育,因為它勢必要跟國際接軌,所以在這一組裡面,實際上還涵蓋了「國際人才培育」這個議題。經過一年的討論,我們獲致了一些結果,呈送給教育部參考。 事實上,我們在正式的會議之外,也跟教育部承辦的同仁有很多密集的討論,包括高教司、技職司、中教司、國教司等等,因為我們希望所寫出來的報告書,真正是具體可行的。因此,我們把這份報告書呈送給教育部之後,教育部所撰寫官方版的人才培育白皮書,基本上幾乎是照我們的版本來進行。當然現在我們也繼續追蹤跟考核。

3. 台灣當前教育現場的隱憂 談到教育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必須關注國內外社會的變遷,以及現在教育的現場,跟社會各階層人士對人才與人力的一些體認。所謂國內跟國際社會變遷的因素,包括少子化、高齡化、全球化、資訊化等等。至於現在教育的現場,還有其他重要的因素,包括像校園生態的改變、學用落差的擴大、人力供需的失衡、還有國際人才的流動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必須要關心、檢討的,希望能夠形成一些政策,讓台灣的教育更美好。 我們也都瞭解,在過去二十幾年來,台灣的教育蓬勃發展,特別是大學。當然社會的演進、國際潮流的變遷等等,都影響到我們教育現場的改變。可是最明顯的,我們看到台灣所培育出來的人才,有兩個很大的隱憂:第一個就是學用落差,所學非所用。第二個是就業市場的供需失衡,事找不到人,人找不到事,很多教育資源因此浪費掉。所以怎麼樣能夠解決學用落差跟供需失衡,實在是我們探討「教育跟人才培育」這個議題很重要的目標,當然在此同時,也有許多根本的問題必須要先做檢討。

4. 當前教育必須面對的根本問題 討論台灣的教育跟人才培育,有些根本的問題我們必須面對,首先是大學供過於求。過去二十年來,台灣的大學數目真的是增加太多了,如果不含專科的話,在民國82年,我們有51所大學校院,到今年有148所,增加到原來的三倍左右。而且總招生的人數有27.4萬人,超過現在高中高職畢業的總人數27萬人,所以大學供過於求的現象我們必須正視。第二個問題就是我剛才提到的人力供需的失衡,比如說我們每年畢業的博士生多達三千八百個,現在已經造成了所謂「流浪博士」的問題。 第三個問題是少子化跟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在1997年,我們嬰兒的出生人數是三十二萬多,1998年是二十七萬多,總共減少了五萬五千個。這些1998年出生的嬰兒,在2016年,也就是民國105年,剛好滿18歲要上大學。換句話說,在一年之內,大學的學生來源會減少五萬五千個左右,這是非常驚人的數字,減少了超過15%,所以少子化勢必衝擊到我們的教育,不只是大學,事實上在國中小已經產生減班的問題。因為這個理由,到了民國105年,大學會面臨非常嚴苛的轉型、整併甚至退場的問題。此外高齡化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目前65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13%,十幾年之後會超過20%。假如我們用一個簡單的數字來算,少子化的趨勢如果沒有明顯的改善,未來我們的學生來源會持續減少到只有現在的一半,同時需要扶養的高齡人口也在增加。這樣子的話,我們所教育出來的學生,他的競爭力或單位生產力恐怕必須是現在的兩倍,否則台灣無法永續的發展,更遑論繼續提升我們的生產力。這是很嚴肅的一個課題。 第四個問題是我們必須面對國際競爭,以及兩岸的互動。我想,特別是高等教育,一定要跟國際接軌,兩岸教育的合作跟競爭也是必然的趨勢。第五個問題是12年國教的推行,其實,12年國教立意良好,但是大家對12年國教的配套以及它的成效,事實上是有所擔心的。比如12年國教提到高中以免試升學為主,在這種情況下,國中是不是可以真正落實多元學習、適性輔導?國中準備好了嗎?另外高中希望透過優質化,讓大家能夠就近入學。但是高中的優質化,必須要投入相當多的資源,可是我們現在12年國教每年花兩百多億的經費在免學費上面,對教育水準的提升,並沒有真正把錢花在刀口上。12年國教實施之後,高中高職彼此之間的差異恐怕會更大,也就是說高職可能會陷於更不利的一個環境,這些情形自然延伸到,技職教育是不是真正能夠務實致用,中學優秀師資的培育是不是能夠落實等等,許許多多的問題都必須解決。 第六個問題,是大學學雜費的合理化,這個議題不是很討好,但是我們必須面對,因為我們已經有九年甚至十年沒有調漲學雜費,而大學的人事成本每年增加,平均來講一年增加2%,九年到十年不調整,人事成本至少增加超過20%,而水電費等等也都在增加,導致大學的經營運作已經相當困難。這已經演變成一個社會問題,而不是教育問題。我們必須要真正的面對它,面對這個真相,否則我們大學的競爭力、我們教育品質是沒有辦法提升的。因為人才培育的最後一哩路就在大學,如果大學沒有辦法提供很好的教育品質的話,我們將來的競爭力在哪裡?值得思考。 最後我們也必須面對一個問題,就是數位學習跟終身學習時代的來臨,現在因為網路的興起,已經讓學習的方式有非常大的改變,「教」跟「學」的模式一定要改。老師過去是在一個「教」的立場,以後可能變成一個「諮詢」的立場。而學生的「學習」是無所不在的,隨時可以爭取到很多的資源。因應數位學習的來臨,教跟學方式要改變,終身學習也是必然的一個趨勢。

5. 如何替這些問題找答案? 針對這些根本的問題,我們必須嚴肅地面對,真正把這些問題釐清,進而提出因應的策略。我們在人才培育白皮書的報告,也提出關於教育跟人才培育的理念。比如我們的人才培育,一定要能夠因應未來世界發展的趨勢,而且人才培育必須跟人力資源的規劃相扣合。 其實台灣過去有一套非常好的人力規劃的機制,在經建會的主導下,我們有很好的人力資源的規劃,但是據我們瞭解,這一套機制差不多十年沒有運作了,這也就是為什麼,造成了現在人力供需失衡的問題。近年來大學蓬勃發展,大家都可以上大學,人人都上大學,可是真正的能力、學「力」夠不夠呢?學「力」應該比學「歷」還來得重要,這才是真正的本事,也是教育應該幫助學生擁有的本領。 人才培育也要注重適才、適性跟適用,教育雖然有崇高的目標,但還是要考慮到就業的問題。另外,教育也要特別重視連貫性跟完整性,因為從小學、中學到大學,教育有它的一貫性,而一個完整的教育,必須是家庭、社會、產業跟學校教育的整合。教育也必須能夠跟國際接軌,因為現在是國際化的時代,我們的教育品質也必須要採用國際的標準。 那技職教育呢,它過去提供了很多社會上各個階層、各個領域需要的人力跟人才,現在這方面的功能好像失去了,所以我們也希望技職教育必須能夠培育各級的人力,而且特別能夠注重務實致用,這是技職教育的根本。當然我們也特別希望,從政府的立場,特別是教育部,能夠尊重大學的自主跟市場的機制,因為公立、私立大學有不同的辦學目標、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資源,如果讓它更為自主的話,它的能量才能夠發揮。而在開放大學自主的同時,政府的教育資源,則必須以符合社會公平正義的原則來分配,特別是能夠照顧弱勢群體,這樣就可以取得平衡。 最後一點,我們也特別希望企業能夠來共同參與教育跟人才培育,政府也應當建立機制,來獎勵企業的參與。

6. 簡介即將探討三個層面的教育問題 所以我們在這一季,要探討三個層面的教育問題:第一個是大學教育,第二個是技職教育,第三個是國民教育。大學教育這部分,探討的主題包括教學品質的管控,以及大學如何發展特色、自我定位,其次是大學發展的合理規模。根據統計,已開發的OECD國家,他們18歲到24歲的青年人,只有34%上大學,而台灣有67%,是他們的兩倍,這是很大的差距。所以維持高等教育合理的規模,是必須要嚴肅面對的課題。此外,我們也會探討通識教育跟書院教育的推展,以及大學國際化、跟國際競爭力的提升。我們也希望能夠探討台灣重點大學的資源配置跟使用這些主題。 在技職教育這個部分,最重要的是「實務導向」跟「專業本位」的落實,這是技職教育的根本精神。當然談到技職教育,也必須要談到怎麼樣加強實習、實作,還有業界的協同教學。另外,高職的課程跟教材必須要重整,高職跟科大必須能夠銜接,這些問題都是我們要探討的。 至於國民教育,所牽涉的面向更廣,我們時間有限,只能談幾個議題,特別是像國中多元學習怎麼樣能夠落實,補救教學怎麼樣才能夠真正達到它的效益,還有大家所關心的,12年國教實施之後,菁英教育,特別是高中的菁英教育,是不是還能夠繼續存在,這些議題我們也希望能夠花一點時間來討論。 事實上還有很多其他的議題,包括師資的培育、如何遴選師資等,都很重要。此外在教育的現場,校長的領導力,也就是校長的權責,現在其實已經很難落實了。

這些議題都很大,我們恐怕沒有時間談,但是我必須指出,它是很重要的。 在這樣的一個規劃下,我們下個禮拜會先從大學教育開始,邀請到政治大學的講座教授錢致榕。錢教授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榮休教授,也是香港科技大學首任的學術副校長,他有非常多高教方面的經驗。特別他是人才培育白皮書有關大學跟國際化這個部分的主筆人,所以錢教授會用兩集的時間來跟大家分享,特別會在高等教育的品質、國際化,還有通識教育、書院教育等方面,與您分享他的經驗跟看法。今天的節目就進行到這裡,下個禮拜同一時間《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們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