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公共衛生,一般人可能馬上想到傳染病、慢性病的防治。
其實公衛的領域還要更廣!

請聽公衛專家、成功大學校長蘇慧貞,從社會變遷、環境變遷、氣候變遷的角度談這些因素對公共衛生的影響,以及相關的研究成果。
此外,蘇校長更點出未來的公衛議題,從新的疾病、生物兵器到基因改造,從知識、技術、政策與下一代的價值觀,進一步擴大你我的視野!

 

引言:

主持人彭宗平教授(以下簡稱彭):

歡迎您收聽《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是彭宗平。我們這一季要討論的主題是健康與醫療,包括公共衛生、食品安全、長期照顧、健保、醫療與國際化。上個禮拜邀請成功大學蘇慧貞校長討論公共衛生的議題,本週繼續請蘇校長來討論社會變遷、環境變遷對公共衛生的影響。蘇校長,歡迎您再到我們節目來。

來賓蘇慧貞校長(以下簡稱蘇):謝謝,也很高興再次來分享。

彭:蘇校長是美國哈佛大學的環境衛生科學博士,成大環境醫學研究所的特聘教授。她曾經擔任成大醫學院的副院長、成大的國際長、副校長等,她在公共衛生及環境衛生的領域有非常豐厚的學養,也參加許多國內外相關的事務,很榮幸請她繼續來談。

 

1. 社會變遷與公衛

彭:蘇校長上個禮拜和我們分享了公共衛生的各項相關議題。公共衛生一開始解決的問題是傳染病,也讓早期重要的傳染病在台灣幾乎絕跡。當然像愛滋病、登革熱等,許多傳染病還是需要面對,但是因為台灣社會發展的層次,使得很多其他的環境因子,包括社會變遷、氣候變遷等,都逐漸變成公共衛生重要的議題。上個禮拜蘇校長也談到,隨著台灣社會的發展,步入高齡化等因素,各種慢性病,非傳染病,也變成是公共衛生必須要面對的課題。還有我們國民所得提高,工作型態的改變,包括工作壓力等等,也產生了其他公衛問題。像您上個禮拜談到的高自殺率,還有憂鬱症、躁鬱症等等,都與工作環境有很大的關係。是不是先從社會變遷來切入,看看社會變遷與公共衛生的相互關係?

蘇:您點出了一個重要領域,就是工作和生活環境所造成的健康問題。好幾個世紀以前,義大利的醫師就觀察到在不同的工作環境中,特定的社群所產生的肺部疾病或血液疾病等等。在近代的歐美,特別像美國的哈佛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等,在公共衛生的體系中,也有一個很明確的分支,關注職業病的相關問題。如果觀察我們一天生活的時間,尤其是成年的人口,大概有三分之一或更多的時間,會受到工作條件所影響。加上我們的住家條件或者其他的休閒娛樂條件,就構成影響健康狀況非常重要的環境因子。

如果從社會變遷的角度來說,在不同的社會時期,我們的工作條件、作業條件、環境條件是不一樣的。我們經過農業時代、工業時代,在工業時代我們所接觸的風險跟農業時代固然不同;但同樣在工業化時代,現代化的工廠作業環境,和勞工沒有受到保護,還不知道風險的未知工作條件相比,兩者也是非常不同的型態。

當然,經濟學者可能會從國家經濟的角度、國家發展的角度來談它和公共衛生的關係,這方面不算是我的專業,不敢多做評論。不過很清楚的一點是,許多公共衛生的需求與概念,因為和每一個人的幸福感很貼近,所以它也被導入成為政府重要的核心議題。舉例來說,我們回憶在美國經濟蕭條的年代,在羅斯福總統的新政裡面,很大一部分是導入公共衛生的需求。譬如進行完整的人口調查、疾病記錄的普查等等,或者改善公共建設的設施,這些大量的投資,也都是公共衛生的一部分。

所以不同的社會階段,因應不同的社會條件,有些行動是正向改善公共衛生,有的是因為社會條件改變,出現新的公共衛生議題,而必須因應。例如,今天出現在我們工作環境、生活環境裡的危險因子,和過去也不一樣了。有些是工作的型態與製程、材料不同,譬如說電子業等等;新的服務業類型,也出現空間集中的經營型態。這個領域的空間非常大,聽眾朋友自己或許都可以想像到,許多問題都跟我們個人健康或群體健康有關。

 

2. 從高齡化到氣候劇變

彭:以台灣社會而言,社會變遷有幾個很明顯的因素,第一個是高齡化,台灣高齡化的速度,比起歐美許多國家來講是非常快的,人口結構迅速地改變,就導致社會型態的改變。第二個是都市人口急劇上升,這也是全世界的趨勢。第三個是飲食,特別台灣的外食人口,可能比許多國家都高,飲食的環境、飲食的衛生,都是公共衛生的議題。所以從高齡化、都市人口與飲食這三方面,可否請您分享,它們和公共衛生有什麼關係呢?

蘇: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稍微讓大家想像一下高齡化的問題,以及我們現在氣候變遷的問題。高齡獨居的人口,在溫度變化、極端氣候來臨的時候,受到的衝擊是最大的。從這點就可以想像到,對於日漸擴大的高齡獨居人口,從直接的疾病衝擊,到他們平常的生活照護,公共衛生體系都需要重新配置資源,也要安排專業人力。當然還有社群關係的建構,我們要導入什麼樣的長照系統,我們能夠投入多少長照資源,我們有哪些長照專業人員,甚至我們社會價值的核心取向,都會影響到這些高齡的人口。

所謂社會價值的問題,舉例來說,高齡人口很顯著地會分成兩群:有社會資源的高齡人口,和沒有社會資源的高齡人口。很不幸地,這兩端的差異會愈發明顯。如何讓大家的價值取向轉化,願意讓社會制度更體貼、更均等,把資源投入這些比較沒被照護到的高齡人口?我個人認為,會是台灣社會面對的一個重要挑戰。

食品也是一樣。就在地食材來說,如何從環境資源來考量,以及食品供應鏈的連結性,能夠提供完整健康的食材來源,也讓民眾負擔得起。或者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我們有很多的輸入品,要如何去管制。這幾年來大家都不陌生,包括牛肉進口的問題、核災地區食品輸入的問題,它會與貿易、外交等議題綁在一起,可是它們的核心,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所以,怎麼樣設計有效可行的管理方式、溝通方式、使用方式和教育方式,是另外一個問題。我想,新的時代會呈現這樣一種新的風貌。

彭:您也提到,不單單是社會變遷,氣候變遷也是另外一個層次的問題。它是如何影響環境衛生與公共衛生?

蘇:簡單地說,過去137年以來,大概10個以上最熱的年,都出現在2000年之後。這些跡象顯示,無論它真正的原因為何,我們要開始接受,這是一個經常會出現的現象。甚至,未來也許有更多的熱天。天氣熱,可能減少因為天冷帶來的健康威脅,不過熱的衝擊會產生其他的風險。我們怎麼去面對它?

我們所熟悉的,包括熱衰竭、中暑或其他問題,這些都屬於直接衝擊。可是還有間接的影響。經常性的熱天,或者炎熱的時間延長,某種程度來說,有幾個層面的影響可以想像:也許開花的時間長了,花粉季變長,有過敏性體質的人,就會有不同的風險。或者溫暖的地區增加了,蟲媒傳播疾病的風險地區也增加了,受影響的人口也會增加。所以從慢性病到傳染病,我們都可以看到氣候變遷直接與間接的衝擊,這些都是非常貼近我們的生活,每天都可以感受到的效應。很明顯地,氣候快速變化會為個人、為群體帶來一些健康的危害。

 

3. 環境因素與公衛

彭:前面蘇校長談到,氣候變遷對公共衛生已經有相當廣泛的影響,可是還有好幾個相關議題,包括氣候變遷引起的空氣污染、水土的污染,這些因素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就公共衛生層面來看其實影響更大,我知道這也是您研究的專長。

蘇:對,十幾年來大概都從事這個領域的研究。接著剛剛舉的例子,我們從經常性持續變暖的現象,給聽眾朋友一些想像的空間。現在我可以換另外一個角度,讓大家想像一個也不陌生的極端事件。過去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可以明確地感受到,無論是在冬天或夏天,經常出現的是一天當中的「溫差」愈來愈擴大,溫差較大的日子也愈來愈多、愈來愈頻繁,這變成另外一種威脅,它對心血管疾病的衝擊等等,都有科學上的證據。

還有一些極端事件也很容易想像,我們對於莫拉克颱風可能還不陌生,到目前為止,在全世界的雨量資料裡面,它還是48小時當中極大的衝擊,像這種大型暴雨的發生頻率,過去十年來,在全世界都愈來愈頻繁。而且從趨勢觀察,極端氣候現象也持續增加。所以,我們可能在一年當中,會有愈來愈多乾旱的日子,或者愈來愈多暴雨的日子。極端氣候事件衝擊的地區以沿海為主,而全世界四分之一以上的人口,都住在距離海岸線一百公里以內的地方,如此高比例的人口,將來都要頻繁地面對淹水、洪害。

這又會衍生所謂過敏疾病的問題。我們曾經追蹤經歷過洪災的家庭,最高可能淹了兩、三公尺,或者一點多公尺,一個月以後,積水與泥沙都清乾淨了,家具都換了,看起來已經窗明几淨,但我們仍然能夠偵測到有活性的微生物,在屋子裡生長。當我們繼續追蹤,就會看到小孩子、懷孕婦女可能表現出過敏的症狀,對他們的健康就會有不同的累積效應。這個例子表示,極端事件會愈來愈多,而它的衝擊不是只有當下的傷害、死亡、財產損失,可能還衍生慢性疾病的負擔。

從921地震或是莫拉克風災的經驗,受到衝擊的家庭,還可能出現創傷症候群,日本大地震之後也是一樣。我們還看到在世界上其他地區,因為面臨太大的氣候變遷了,居民沒有辦法在原來的家鄉生活,必須離開到城市謀生。也因為跟故鄉剝離,所以他們精神上開始有失落感,演變成另外一種精神疾病的表現。

所以,氣候變遷對每一個層次都有影響,從直接的衝擊包括個體的死亡、財產的損失,到間接的疾病如:傳染病的傳播、過敏性疾病的增加,到最後精神健康的影響等等。未來公共衛生的負擔與氣候的變化,大概很難切割,也很難輕鬆下來。

彭:是,所以您會更忙了。

 

5. 未來的公衛議題

彭:我們曾經談到公共衛生如何因應傳染病、慢性病,今天又談到社會變遷、氣候變遷,所以公共衛生隨著不同的時代、氣候、環境與社會,會有不同的議題出現。除了前面談過的議題之外,整體來看,公共衛生領域在未來,可能還有哪些重大議題必須面對?

蘇:我認為全世界每一個地區皆然,大概有幾個類型的問題值得思考。譬如說我們用人群的年齡層來分,先說兒童,他們的疾病類型有沒有改變?到了現在,會讓兒童死亡的原因,可能不再像早期是因為媽媽營養不足,或者生產時的醫療條件不足;而可能是媽媽懷孕階段,暴露在受污染的環境下,或媽媽的飲食、媽媽的工作條件所造成的刺激,或者是生育年齡延後,會造成不同的新生兒疾病。在孩子長大的過程裡面,可能也因為環境條件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疾病類型。

高齡人口問題也是一樣,我們需要知道,華人地區人口高齡化的型態,與歐美地區或非洲地區有沒有不同,和穆斯林文化地區比較起來如何?再者,在許多地區,老年人口確實會快速增加。那麼,他們健康狀況的類型如何?生活品質如何?隨著年齡的增加,最後階段應該提供的照護條件為何?我們要不要發展不同的居住設計、輔具,甚至預警的系統?在整個公衛體系裡面,有沒有辦法連動到更細微的身體反應的偵測?這個議題可以連到醫療體系,緊急救護網等諸多領域。因此,未來在公共衛生新的設計裡面,必須與其他的介面更密切結合,才能夠發揮效益。

傳統的公衛領域,同樣面臨新的挑戰。我們好像熟悉傳染病,不過想一想,傳染病現在會變成幾種型態呢?第一種,是過去已經知道的傳染病,現在用新的方式發生,譬如說抗藥性的問題。第二種,是我們過去沒有的傳染病,現在才出現或開始流行的。我們在過去幾年就經驗到像SARS這樣的疾病,可能我們過去並沒有確認,這樣的病毒也可以在人類社群造成重大的傳染病。所以我們有新興的疾病,有再現的疾病,還有什麼?我擔心還有第三種,是因為人類的衝突,而製造出來的生物兵器。某些病毒或細菌,它本來不見得對我們有危害,可是經過實驗室的改造,卻嚴重地威脅到健康。

生物兵器的製造與基因工程有關,不過基因工程的影響還更廣。我們馬上會想到市面上用基因工程改造的食品,自然會牽涉到公衛的食品營養、衛生與安全,甚至影響到民眾的選擇,影響到經濟的層面。那在公共衛生的介面,怎麼樣跨議題、跨專長,考量不同的因素,提供大家一個比較合理的選擇呢?我覺得今天的挑戰在於,常常對於單一領域的問題,答案是有的。但面對綜合的領域,社會大眾或科學家,都沒有辦法獲致共識。包括傳染病、慢性病與精神疾病的類型,也和過去不太一樣了,也愈來愈需要跨介面的研究,才能真正達到預防、治療的效果,或者我們期待的效應。

我認為以上幾類都是重要的問題。專業上來講,彭校長未來也會提到健康保險的問題等等。最後談到健康促進的模式,在每一個社會文化不同的背景裡面,用的方式也不一樣。社區大學可以執行的健康促進方法,也不見得是正統大學裡面可以做的。這些都是在新的世代裡面,我們要認真面對的公共衛生議題。

彭:是,上一次提到現代的文明病,像憂鬱症、躁鬱症,還有青少年的毒品泛濫,也是公共衛生要討論的議題嗎?

蘇:絕對是,而且也占非常高的比例。總之,我們共同的價值信仰是:每一個個體都應該均等被照護,而且每一個個體的問題都是綜合性的,任何一個現在呈現的生理問題、心理問題,都沒有辦法切割出單一的療法,或是單一的風險因子,這是我們需要跨領域,進一步理解和教育的地方。

 

6. 更宏觀的視野

彭:其實公共衛生涵蓋的範圍真的非常廣,不單單是剛才提到的社會、環境、氣候變遷,還有現代的文明病等等,事實上也牽涉到社會正義,以及衛生政策、法律、藥政、醫政等等。您是不是還可以衍伸一些觀念,擴大聽眾的視野呢?

蘇:我非常喜歡,也常常把您提到的價值放在心中。舉例來說,台灣的東岸和西岸,平均來說,每十萬人口裡面,不同疾病類型的比例如何?某種程度來說,是不是可以想像,在西岸的人身體負擔比較重?到底是生理上還有進步的空間,還是在社會結構上、社會資源上,還有可以努力的地方呢?

或者,我們看到很多地區的健康條件不平等。例如噪音與教育,噪音與資源,噪音與公共設施,噪音與其他整合性系統的配合等,我覺得就是社會正義可以去努力的地方。

我們還可以想像得到,有太多太多今天應該要被面對的疾病,可是人類投入開發藥物的資源,或開發療法的資源,卻遠遠不足。是否只因為這些疾病所衝擊的社群經濟條件比較差,所以在全世界的經濟規模裡面,他們就沒有辦法被同等對待呢?是否因為如此,他們的問題就一直無法解決?

對一個投身公共衛生的人來說,我們的核心信仰是,公衛應該有非常基本的平等,每一個生命都應該被給予最完整的尊重,得到最公平的對待,全人類對他面對的問題,都能共同努力。我也希望台灣的新一代,共同建立這樣的世界觀,存這種心態去參與的時候,我們才會被尊敬。

彭:所以作為公共衛生的學者,您怎麼從公共衛生的角度來看社會發展、人類發展的願景?

蘇:我認為要相信我們共有一個世界。想想看,空氣污染不能築起一道牆,讓它不從某個地方飄到某個地方,所以任何一份努力都會有影響,我們也都是那份努力之後受到助益的人。從世界的角度,一定會表彰我們所發揮的獨特貢獻,所以我希望從台灣所貢獻出去的每個知識與技術,可以在世界的平台上一起解決疾病問題,成為我們連結世界最好的切入點。

彭:好,我們非常高興,能夠連續兩個禮拜邀請到成功大學蘇慧貞校長,來節目討論公共衛生的議題。下個禮拜我們將為各位邀請衛福部前部長蔣丙煌,探討食品安全的議題。《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們下週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