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大詩人,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生於唐代宗大曆七年鞏縣(今河南鞏義),祖籍山西太原,有史學家考證其祖上是龜茲人,後遷居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卒於武宗會昌六年。 他的詩歌現存近3040首,七十卷,留有一著作為《白氏長慶集》。他曾將自己的詩分為諷喻、閒適、感傷和雜律四類。他最為重視的是諷喻詩。但他影響最大的是新樂府詩。代表作《新樂府》50首,展現了詩人「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的詩歌理論,對當時社會的諸多問題提出了比較系統的規諫之辭。如《賣炭翁》序:「苦宮市也」,揭露朝廷以宮市方式強行劫奪百姓資財。 白居易的感傷詩中最有名的是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白居易的詩歌平易淺進,勇於將白話併入詩中,將老舊的詩詞格式進行改造,甚至連鄉下的老婆婆都能懂(即俗諺老嫗能解),因此在當時已經流播很廣。

作品賞析 1.賣炭翁 2.上陽宮 3.琵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