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春半島位於台灣本島最南端,為東亞及西太平洋候鳥遷徙中途站,因此成為許多春秋過境候鳥休憩及補充體能的重要據點。其中九至十月以赤腹鷹和灰面鵟鷹為主的過境猛禽,更是許多國人賞鳥初體驗的主要對象。因此,墾丁國家公園每年九、十月都會舉辦「琅嶠鷹季」活動(琅嶠為恆春古地名),帶領民眾一起賞鷹、認識過境猛禽,也透過活動傳遞保育鳥類的觀念。

於社頂自然公園凌霄亭觀察之赤腹鷹過境景觀,攝於2013年9月29日清晨。(照片提供:屏東縣野鳥學會常務監事蔡乙榮)

墾丁九月天空的主角非赤腹鷹莫屬。其體長約25-30cm、雙翼展開為52-62cm,為台灣紀錄中體型較小的日行性猛禽。雖然體型較小,但赤腹鷹可是過境台灣數量最多的猛禽,2019年秋季創下單季過境超過257,971隻的最高紀錄。

赤腹鷹(雌成鳥)飛翔,體型小,飛行時像似鴿子,成鳥胸腹部呈現紅褐色,2018年9月18日上午拍攝於凌霄亭。(照片提供:屏東縣野鳥學會常務監事蔡乙榮)

赤腹鷹(雌成鳥),成鳥頭部及背面灰色至藍灰色,胸部及腹部紅褐色,雄鳥眼睛虹膜暗紅色,雌鳥眼睛虹膜黃色。2018年9月30日中午拍攝於社頂自然公園。(照片提供:屏東縣野鳥學會常務監事蔡乙榮)

到了十月,換灰面鵟鷹接力上場,尤其每年10月10日至20日是灰面鵟鷹過境的高峰期,因此有「國慶鳥」之稱。灰面鵟鷹體型較赤腹鷹大,體長約47-51cm,雙翼展開超過1公尺,可達102-115cm。2019年秋季灰面鵟鷹過境數量超過71,045隻,也破了近年紀錄。

飛翔的灰面鵟鷹(成鳥),2018年10月7日下午拍攝於滿州鄉港口村。體型中,翼狹長,眼睛後方頰部灰色,故名灰面鵟鷹;頭部及背面大致紅褐色,胸部有暗褐色密橫斑及腹部有暗褐色橫斑。(照片提供:屏東縣野鳥學會常務監事蔡乙榮)

停棲的灰面鵟鷹(成鳥),成鳥眼睛虹膜為黃色,2018年10月7日下午拍攝於滿州鄉港口村。(照片提供:屏東縣野鳥學會常務監事蔡乙榮)

本集專訪嘉賓蔡乙榮老師於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保育研究課任職期間,1989年開始於凌霄亭展開墾丁秋季過境猛禽的長期調查;2004年起墾管處委外進行秋季的完整調查,2008年開始增加春季過境猛禽調查。秋季過境猛禽調查於9月1日至10月31日進行,除非遇上颱風,否則不論晴雨,每天進行。由受過訓練之調查員兩至三人一組,清晨05:30至中午12:00於凌霄亭以目視搭配望遠鏡搜索通過調查點之猛禽數量,並可依觀察情況延長記錄時間。記錄資訊包含目擊時間、種類、數量、飛行方向、飛行高度、飛行方式、即時天氣狀況等,遷徙性猛禽與留鳥猛禽皆予以記錄。

過境猛禽調查記錄表,調查員將觀察到之猛禽種類、數量、觀察時間、飛行方向、飛行高度、飛行方式與風向、天氣等資訊詳細記錄於表中。

採訪當日(9月23日)進行之調查,總共觀察到8,687隻赤腹鷹過境,另有7隻日本松雀鷹,紅隼、遊隼、燕隼各1隻過境;留鳥猛禽則觀察到鳳頭蒼鷹2隻,蛇鵰、松雀鷹、東方蜂鷹各1隻。9月1日至28日,累計觀察到221,991隻赤腹鷹,其中9月19日出現了破歷史紀錄的赤腹鷹單日過境最大量71,608隻。

秋季遷徙猛禽調查期間,於凌霄亭內公告之每日猛禽觀察數量表。

觀察前31年之秋季過境猛禽數量,雖然每年數字有高有低,但仍可發現近年過境之赤腹鷹、灰面鵟鷹數量皆呈現緩步成長的趨勢。蔡乙榮老師分析可能原因有三,首先是成功推行保育政策,讓以往當地獵捕鳥類的情況消失,整體棲息環境改善;再者委外調查後,有充足人力負責調查,且多年經驗累積,觀察猛禽之方法更為精確;第三是氣象雷達配合追蹤,讓猛禽移動狀態可充分掌握。

2016年10月11日黃昏,於滿州鄉港口村拍攝之鷹柱景觀。(照片提供:屏東縣野鳥學會常務監事蔡乙榮)

如果您十月也想來墾丁觀賞過境的灰面鵟鷹,請記得準備帽子、做好防曬,並攜帶防蚊液。如果想更清楚觀察灰面鵟鷹,望遠鏡也是不可少的配備。日出之後,灰面鵟鷹就會「起鷹」集結南飛出海,墾丁社頂自然公園的凌霄亭是很好的觀察點;下午至傍晚則可在滿州鄉里德村與港口村一帶,觀賞「落鷹」景觀,鷹群盤旋集結、分散俯衝停落及再次低空飛起,在天黑之前會持續上演。

平日上午七點多,凌霄亭內已有十多名愛鳥人士齊聚觀賞猛禽過境景觀,於2020年9月23日拍攝。

本集節目在2020琅嶠鷹季期間走訪墾丁,採訪鳥類達人、屏東縣野鳥學會常務監事蔡乙榮老師,實地觀察社頂自然公園凌霄亭的起鷹現象,與您一同探索台灣最壯觀的生態景觀。在此預祝您有個愉快感動的賞鷹之旅!

屏東縣野鳥學會常務監事蔡乙榮早年於墾丁國家公園保育研究課任職期間,在凌霄亭進行過境猛禽調查。(照片提供:屏東縣野鳥學會常務監事蔡乙榮)